不同品种槟榔果实性状及其槟榔碱含量的比较研究
发布时间:2020-04-15
分享到:
浏览量:
槟榔为棕桐科槟榔属植物槟榔(ArecacatechuL.)的种子,树为常绿乔木;槟榔种子中含生物碱,主要为槟榔碱(Areoline)及槟榔次碱(Arecaidine)、去甲基槟榔碱(Guvacoline)、去甲基槟榔次碱(Guvacine)、异去甲基槟榔次碱(Isoguvacine)等;槟榔具有泻气攻积、杀虫行水功效,可作强壮剂、消化剂、收敛剂、抗疟剂、消肿剂镇咳剂和通经剂,也是防治绦虫、蛔虫、姜片虫及家畜胃寄生虫的特效药;所以被称为槟榔是四大南药之首。海南槟榔的质量好、产量高,种植面广,已成为海南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。但是目前槟榔品种混乱,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。为了充分发挥槟榔的药用食用价值,将槟榔资源的收集和种质系统评价和鉴定、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。而槟榔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罕见。本论文通过性状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,从形态学与生物化学两个水平研究了海南5个常见槟榔栽培种之间果实性状变化及其槟榔碱含量的变化。结果表明:①海南槟榔5个品种间果实性状都不同,其中以品种A、B、D的果实品质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一级标准,品种C、E达到二级标准;②品种E的叶面积、产量(座果数x单果重)最大,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,表明植株的产量与叶面积正相关;③5个品种中以品种B的槟榔碱含量最大(0.4451%),其次为品种E、C、D、A。其中品种A与B、A与E、B与D、B与E之间差异显著;④长、短蒂花品种之间槟榔碱含量差异不显著;⑤槟榔碱含量与其果实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。⑥槟榔碱含量与营养成分间无显著相关性。
原文详见下方附件:
不同品种槟榔果实性状及其槟榔碱含量的比较研究_杜道林.pdf